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海峡第一村”到“储良龙眼故乡”,《山水间的家》开启美味之旅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综艺看点 > 正文

从“海峡第一村”到“储良龙眼故乡”,《山水间的家》开启美味之旅

来源:央视网2022-11-25 16:33

  11月26日(周六)20:00档,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大型文旅探访节目《山水间的家》将于CCTV-1播出第八期。主持人撒贝宁、张舒越将分别带领“山水小分队”前往福建省泉州市围头村和广东省茂名市储良村,从海洋到果园,全方位感受乡村特色产业蝶变升级。

  海水里“鲍”发新活力,撒贝宁、那英凌晨出海喂鲍鱼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这首几乎人人会唱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浓缩了围头村村民的人生态度。围头村被誉为“海峡第一村”,周边海域水质清澈,盐度高,适合发展鲍鱼养殖。2019年,因鲍鱼产量高、品质优,围头村入选农业农村部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日益红火的鲍鱼产业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发展,近年来,围头村获得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级最美渔村等25个殊荣。

  鲍鱼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养殖周期长,且产量易受台风等因素的影响。对于渔民而言,养殖鲍鱼是技术与耐心的双重考验,本期节目中,由主持人撒贝宁、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杨雨、歌手那英组成的“山水小分队”将在村民吴业挺的带领下,在凌晨4点出海,为鲍鱼清洁网箱上的泥沙、投喂龙须菜。在渔排上,长时间保持弯腰姿势,顶着烈日清洁近200桶网箱,让初次体验鲍鱼养殖的嘉宾们感受到渔民的艰辛,以及福建人特有的“爱拼才会赢”的态度,杨雨感慨道:“我们只不过是体验了几桶鲍鱼的清洗和喂养,但是这里的渔民十几年如一日的劳作,是值得我们敬佩的。”渔民、老饕们常说的“一头鲍”“两头鲍”究竟是什么?撒贝宁能否实现出海前立下的目标,收获“一头鲍”呢?

  2007年,围头村确定了“振兴围头·二次创业”的“一年一台阶、五年一跨越、十年初步实现宜居宜业宜游、二十年全力打造海峡名村”的方向标、路线图和时间表。村民洪小辉一家在当地经营餐厅30余年,从最初三四桌的小店面,到如今设施齐全的五层海鲜楼,他们见证了围头村的腾飞与发展。洪小辉回忆,过去村里的鲍鱼多靠野生捕捞,产量低,风险高。随着鲍鱼养殖的大规模铺开,原本至少需要8年才能长成的“一头鲍”,如今在围头村的养殖区不到两年就能出货。围头村的鲍鱼产量逐年提升,村民的日子也“更上一层楼”。

  从传统的小渔村到现代渔业发达的“海峡第一村”,鲍鱼养殖就像一个强有力的引擎,带动围头村走上发展快车道。围头村党委书记洪水平希望将鲍鱼产业做得更优,并以此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一个乡村,只要及时发展,哪怕再慢一点都没关系,它实实在在,一步一个脚印”。

  探访“储良龙眼故乡”,沙溢见证龙眼母树采摘权拍出历史最高价

  “一树敢称雄,衍七省六邦,金牌共享名中外”,你可曾想过,一棵龙眼树一年的采摘权可以拍出73万的高价?储良村是中国金牌龙眼——储良龙眼的故乡,村里保存的储良龙眼母树从清朝中期栽种至今。上世纪80年代起,储良龙眼母树以嫁接、圈枝等方式,推广种植到国内外,至2019年全球储良龙眼种植面积超250万亩,储良龙眼母树繁育的“子孙”在全球超过亿棵。有了龙眼产业托底的储良村,乡村振兴发展如火如荼,储良龙眼母树也被当地村民视为“英雄母树”。

  村民莫军谋是“广东首批荔枝龙眼古树守护人”,平日里,他不仅要管理照料储良龙眼母树,还需要指导当地果农剪枝、疏果,在种植源头把好品质关,守住储良龙眼好味道。本周的山水之旅,主持人张舒越将携手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赵冬梅、演员沙溢,与莫军谋一同采摘龙眼、烘烤桂圆,见证时代发展下龙眼产业的更迭与乡村振兴的“甜蜜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嘉宾们还将助力2022年储良龙眼母树采摘权拍卖大会。他们提前来到储良龙眼母树公园参与筹备工作,通过修剪坏果、披挂红绸带,让储良龙眼母树以最佳状态“亮相”拍卖会。在“山水小分队”的见证下,储良龙眼母树采摘权以73万元高价成交,再创新高。村民莫燕扬介绍,拍卖会的所得款项将用于管理储良龙眼母树、道路基建等项目。这令赵冬梅不禁感叹:“龙眼(母)树是储良村民的幸运,换一个角度来看,储良村民的勤劳发展这棵树,也是这棵古树的幸运。他们是相得益彰,互相促进,互相成全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1月26日(周六)20:00档,让我们跟随CCTV-1《山水间的家》跨越山海,探访美丽乡村。

[ 责编:杨帆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河北曹妃甸“湿地优雅精灵”

  • 河北丰南:春暖农事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5年3月13日是第20个世界肾脏日,本届主题是“您的肾脏还好吗?早检查,保健康”,旨在呼吁全社会关注肾脏健康,提高对慢性肾脏病的早期认识,强调了早期发现和干预对肾脏健康的重要性。
2025-03-13 09:15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获悉,该所王占彪研究员团队定量解析了童装、针织衫、工作服、T恤和作训服等棉质纺织品“从种子到成衣”全阶段的碳排放情况,即碳足迹,并提出对应的具体“减碳”策略,为我国棉花纺织服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思路和线索,也为全球棉花纺织产业减排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环境科学类国际期刊《资源、保护与回收》上。
2025-03-13 04:40
刚开学,我和学生聊天,询问他们假期有啥进步。有学生说深入钻研了英语六级通关秘籍,自信本学期六级必定取得高分;有学生讲潜心研究了高压绝缘,C刊论文胜券在握;
2025-03-13 05:15
这个春天,越来越多“Z世代”新农人走进田间地头,带来春耕新气象。如今,他接到了3000多亩农田的服务“订单”,周边农户都乐意把农田托付给这个老练的“新农人”来打理。
2025-03-13 09:01
在总结11个术前免穿刺手术案例的基础上,邢念增在国际上首创“前列腺癌免穿刺理念”。
2025-03-13 09:01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能够推动数实深度融合,释放需求潜力,提升产出效率,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提高。
2025-03-13 09:00
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2025)虽已落幕,但引发的思考和争论仍在持续。
2025-03-12 10:11
龙泉又多了一张新名片——汽车空调热管理产业,全市不到30万的人口中,就有近2万人从事汽车空调行业。
2025-03-12 10:01
发展新质生产力,抢占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制高点已成为各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的“首选项”。
2025-03-12 09:59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之下,找准产业发展需求的“钉子”,砸实科技成果转化的“锤子”,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
2025-03-12 09:58
代表委员之声——创新引领推动未来产业
2025-03-12 09:53
CGT25型燃气轮机额定输出功率25兆瓦,具有功率密度大、结构紧凑、地域适应性强、双燃料适配及在线切换等特点。
2025-03-11 09:05
科普事业的发展,是一场与时代共进的征程。把科普这一“翼”做强做优,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良好风尚,就能更好助力科技创新的腾飞。
2025-03-11 09:04
从伦理治理的角度看,研发者应在数据收集、模型训练和算法设计阶段,引入多样性、多元化的视角,避免单一文化或群体偏见主导AI。
2025-03-11 09:04
新修订的《科普法》明确,开展科普,“应当采取公众易于接触、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
2025-03-11 09:01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2025-03-11 04:55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体现的正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考量。
2025-03-11 05:00
走路,本是一桩简单的小事,但对瘫痪病人而言,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加福民团队采取微创手术,将2个直径约1毫米的电极芯片植入到运动脑区,脑部、脊髓的手术可在4小时左右一次完成。
2025-03-10 09:10
近年来,沪市民营上市公司以创新为引擎,其智能工厂代表了当前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领先水平。
2025-03-10 09:09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伊彤代表观察到,人工智能技术在推动产业智能化变革发展的同时,引发的技术风险也日益凸显。
2025-03-10 09:0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