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民族歌剧的“根”与“魂”
首页> 文娱频道> 演出 > 正文

民族歌剧的“根”与“魂”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11-16 10:25

  歌剧《边城》

  舞台上的石板路、吊脚楼、水车与渡船,将观众带入到那个对大多数人来说,只存在于文学世界的静谧小城。随剧情展开的悲欢离合,也一如小城中的生活,平静却又生动着。近日,根据沈从文同名小说创作的歌剧《边城》,在中央歌剧院剧场结束了首轮演出。这部集结了国内顶尖艺术家主创的歌剧,生动展现了湘西乡土人情之美,刻画了当地人民勤劳善良、谦逊内敛的美好品质和热情真挚的鲜明个性,达到了兼具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舞台效果,成为近期民族歌剧的又一力作。

  《边城》的成功不是一个孤例,而是中国歌剧艺术繁荣发展的产物。自歌剧从西方传入中国起,中国艺术家就孜孜不倦地探索,逐渐创造出一种取材中国故事,使用汉语唱词与对白、中国音乐素材、民族与美声相结合的演唱方法,用以表达中华民族审美旨趣和民族情感的新型歌剧形态,即现今的民族歌剧。

  歌剧被中华文化吸收改造的过程,恰是其生命力日益增强、受众群体日益扩大的过程。人民不仅为歌剧艺术赋予了无尽的创作源泉,而且提供了广阔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党的十八大以来,众多民族歌剧作品受到扶持,在舞台上各展风姿。《运河谣》《马向阳下乡记》《松毛岭之恋》《呦呦鹿鸣》等优秀作品,无一不是很好地贯彻了人民性的原则。这些作品无论是历史题材、现实题材,还是革命题材,大多将歌唱人民和为人民歌唱置于首位。剧中的人物是人民,取材于不同时代的人民生活,展现的是人民的真实情感,并且使用了传承于民间的音乐元素。这样深深植根于人民的作品,必然会受到人民的喜爱和传颂。

  歌剧《呦呦鹿鸣》

  当歌剧艺术着眼于满足人民文化生活需要,表现中华民族情感的时候,对民族性的追求就成为一个自发的过程。早在1945年,延安鲁艺的艺术家们根据“白毛仙姑”的传说,创作出歌剧《白毛女》,并成为中国民族歌剧里程碑式的作品。歌剧的旋律吸收了大量民族音乐的成分,有些唱段甚至直接改编自民歌。如至今仍被传唱的《北风吹》,就来自河北民歌《小白菜》。二者的每一个乐句以及乐句之间,都以下行的方式发展,塑造了悲伤、凄凉的艺术形象。2015年的新版《白毛女》在音乐方面进行了改革,板胡、唢呐、单弦、大鼓的使用强化了民族性,与乐队的交响化构成听感上的平衡。

  除了音乐材料的借鉴使用,歌剧艺术的民族性在其他方面也有较为具象的表现。现代舞台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对舞美、灯光、服饰的高度关注,虽然可以为歌剧的舞美呈现提供更多的发挥空间,营造出强烈冲击力的视觉效果,但是随着民族歌剧创作的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作品借鉴传统戏曲的布景理念,以简洁的舞台设计达到丰富的艺术效果。以“情”胜“景”这样的舞美设计理念,使得民族歌剧之内涵更具深刻性与思想性。

  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歌剧的民族性除了具象的形式之外,更重要的内在因素是对民族精神、民族情感的表现与塑造。自2015年始,《白毛女》《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党的女儿》《同心结》《江姐》等经典民族歌剧剧目复排巡演。这些作品经过时间的检验,至今依然历久弥新,就在于它们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改写中华民族前途与命运的伟大斗争,彰显了理想与信仰的强大力量,闪耀着人性光芒的英雄主义,在历史的长河里最终沉淀为能够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经典。

  歌剧《沂蒙山》

  民族性既是民族歌剧应该坚守的发展方向,也是检验其艺术价值高下的重要标尺。新时代以来的民族歌剧作品,无论是历史题材的《金沙江畔》《沂蒙山》《红船》《田汉》《青春之歌》等,还是现实题材的《命运》《道路》《先行者》《张富清》《呦呦鹿鸣》《天使日记》《马向阳下乡记》《扶贫路上》等,都彰显着对国家、对民族的深厚情感,是新时代民族性的进一步提炼和高度阐发,也是中华民族之魂的生动写照,更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有效践行。

  歌剧这一外来艺术形式,能够在中华文化的土壤里落地发芽、生根开花,并得到充分发展,人民性和民族性二者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果脱离了人民,以西方艺术审美为旨趣的歌剧艺术无法在舞台上贴近中国人民的情感体验,必将失去其生存的根本。如果不能有效地从中华文化中汲取营养,进而树立中华民族审美风范,中国歌剧将失去情感之魂,也就失去了独立于世界歌剧艺术的价值所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承民族情感,展现民族气质,并将传承与创新有机结合,创作出具有人民性和民族性的优秀作品,才能够孕育出中华文化的“根”与“魂”。沿着人民性与民族性的方向坚定地走下去,中国歌剧一定会收获更加丰硕的成果。

  (作者刘 洋为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开往春天的列车

  • 污水变资源 微藻“显神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3月20日至23日在海南三亚举办的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智慧育种成为焦点议题,业内人士期待智慧育种破译“基因密码”,开启种业创新的新赛道。
2025-03-24 08:53
中关村论坛重大成果、《国家创新指数报告》和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等一批科技成果、创新政策和权威报告也将在论坛年会期间发布。
2025-03-24 08:49
今年3月23日是第65个世界气象日,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当日在京启动2025年世界气象日活动,发布2024年度“中国十大气象科技进展”。
2025-03-24 04:55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日前在北京怀柔科学城通过国家验收。该设施是“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为生命科学研究和重大疾病诊治提供全尺度、
2025-03-24 04:55
青藏高原湖泊既对全球气候变化非常敏感,也对其有重要影响。我国科学家研究评估了近36年间气候变化给青藏高原湖泊带来的影响,结果发现,青藏高原湖泊对气候变化响应显著,
2025-03-24 04:55
记者22日从中国石化胜利油田获悉,我国油气勘探领域迎来重大突破——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济阳页岩油新兴油田亿吨级探明储量正式通过自然资源部储量评审备案。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内的新兴油田樊页平1区块,页岩层系石油探明地质储量达1.4亿多吨,技术可采储量达1135.99万吨。这是首个通过自然资源部评审备案的探明地质储量达亿吨级的页岩油田。
2025-03-24 05:25
国家能源局20日发布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4.0亿千瓦,同比增长14.5%。
2025-03-21 03:40
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6%和9.1%,有力支撑工业经济实现稳步向新向好发展。
2025-03-21 03:40
2024年12月16日,中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3-21 10:12
一颗青梅、一杯酸奶、一碟陈醋、一缸酸菜……中国人的餐桌上,常能看到酸味的身影。夏季气候炎热,人体出汗较多、胃口可能变差,适量食用酸味食物可以起到开胃、收敛止汗的作用。
2025-03-21 10:11
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一项开创性研究首次直接观察到了DNA开始解旋的瞬间,揭示了使细胞能够准确复制其遗传物质的基本机制。
2025-03-21 10:09
根据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的气候科学研究,2023/24年海洋表面温度的大幅上升虽然是异常现象,但用气候模型预测时并不全然意外。
2025-03-21 10:07
液体粉笔的研发让师生免受粉尘之扰,如今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刘垸村粉笔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村民眼中的夕阳产业焕发新生。实践证明,深耕技术创新,用好技术赋能,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能提高产品品质和性能,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2025-03-20 09:54
今年春节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黄家兴就跨越3000多公里,从北京来到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开启新一年的追花之旅。跟着帮扶团队,蜂农李光强学到了真本事:以前有蜜就割,蜜蜂饿肚子出逃;现在留蜜补蜜,提高采蜜效率。
2025-03-20 09:53
对人性温度的感知,对多元价值的判断,对公共利益的坚守,这些人类独有的认知维度,是AI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
2025-03-20 09:52
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到墨子提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朴素理论,再到牛顿用棱镜分解白光揭示光谱的奥秘,光始终是科学与技术演进的见证者。进入21世纪,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迎来了全新维度——光经济。
2025-03-20 09:49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在国家卫生健康委19日举行的“时令节气与健康”发布会上,专家提醒,春分时节,昼夜平分,公众要注重规律起居、保证睡眠、均衡寒热饮食、适时添减衣物。
2025-03-20 09:40
近日,国内首款碳-14核电池原型机“烛龙一号”发布,这标志着中国在核能技术领域与微型核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3-19 10:24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公布2024年全球知识产权申报统计数据。中国申请量为70160件,同比增长0.9%,仍是申请量最大的来源国。
2025-03-19 10:20
先优化人员分工,过去按天计工时,改为了以量计价,鼓励村民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用人成本降低了20%。
2025-03-19 10:1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