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纪录片缘何赢得年轻人喜爱
首页> 文娱频道> 资讯 > 正文

纪录片缘何赢得年轻人喜爱

来源:辽宁日报2022-10-14 10:57

  核心提示

  随着多媒介平台传播的视觉影像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纪录片这个原本小众的影像样态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尤其受到年轻观众的欢迎。国内年轻人之所以爱上纪录片,除了拥有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也与国产纪录片的快速发展、制作精良、内容题材丰富以及技术发展带来的观看方式改变等因素有着重要关系。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纪录片这种影像样态

  大海蔚蓝,几艘渔船闯进了画面。在晃动的镜头中,渔民生活被记录下来。纪录片《稻乡澎湃》由此切入并徐徐展开。

  去年底上映至今,由大连新闻传媒集团拍摄、反映辽南地区乡村振兴的原创四集纪录片《稻乡澎湃》好评不断,尤其让导演孙晖想不到的是,这部乡村题材纪录片收获了无数年轻人的目光。

  《稻乡澎湃》在年轻群体中广受欢迎,这虽然让导演孙晖稍感意外,但若放在全国纪录片受众群体不断年轻化的大背景下,这一现象也并不显得突兀。

  近几年,各类题材纪录片在年轻群体中均产生强烈反响。比如,人民警察题材纪录片《守护解放西》在互联网上的点击量超过1.6亿次,豆瓣评分高达8.9分。再比如,既无明星也无巨资制作的人文纪录片《人生第二次》全网播放量超过6亿次,在年轻人的追捧下,《人生第二次》近百次冲上了热搜。

  纪录片制片人、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证实了上述数据的真实性。他说,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再加之多种因素叠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上了纪录片这种原本小众的影像样态,这既是纪录片观众群体年龄结构的改变,同时又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

  最早的纪录片脱胎于电影,更为准确地说,广义上的电影涵盖了纪录片、故事片、动画片等样态。随着电视机的出现以及互联网的发展,纪录片的概念也在不断扩充与外延。

  多位受访学者都给出了国内纪录片较为清晰的发展路径。

  最早的纪录片与电影没有明确区分,换句话说,最早的很多电影就是纪录片。抗战期间,囿于当时传播媒介单一,电影是最为重要的宣传方式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的电影与纪录片摄制学习并沿袭了苏联模式。张同道表示,当时的纪录片用文字辅以影像的方式向外传播信息。

  改革开放后,人们在各领域的认知与实践不断创新与突破,这其中,也包括了纪录片的蜕变与发展。中日合作拍摄的大型纪录片《丝绸之路》不仅开启了中国纪录片国际化的进程,而且也将美学观念引入到国内纪录片创作者的意识之中。

  传播媒介与方式的变革 为年轻人爱上纪录片提供了坚实基础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20年前,央视“东方时空”栏目的这句推介语广为人知。作为创新栏目“东方时空”子栏目的“生活空间”,一改国内纪录片激昂顿挫的解说声调,在片中添加了更多百姓日常生活的味道,还综合使用了自然光、同期声等拍摄方式,将具有纪实美学意义的纪录片推到了观众面前。

  “在此之前的纪录片更多是大题材,其参与者除了纪录片拍摄人员,还有文化学者与各方面的专家。央视‘东方时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日常生活。”纪录片导演、长城文化影像传播工程策划人朱修阳说。

  如果说“东方时空”让国内的纪录片开始讲述百姓自己的故事,那么,10年后出现的《舌尖上的中国》则在百姓中掀起了一股旋风式的观看纪录片热潮。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论从哪种角度、哪个维度切入国内纪录片的发展历程,受访专家与学者均会提到《舌尖上的中国》。显然,这部推出多季的纪录片已经成为国内纪录片的研究样本,成为值得探讨的有关中国美食的文化现象。

  “尽管《舌尖上的中国》的第一季已经播出了近10年,但它所产生的影响延续至今。”张同道说。张同道所说的影响,不单单指的是包括“舌尖上的浪费”“舌尖上的春节”“舌尖上的北大”等“舌尖体”的密集出现,还包括《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在腾讯、爱奇艺、优酷等互联网平台,迅速推出了多部与中华美食有关的纪录片。

  《舌尖上的中国》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在内容上暗合了包括美食在内的中华传统文化崛起的步伐,那么,从传播媒介看,这个纪录片则因为数字技术的应用,开启了新的传播方式,即由单一的电视传播,变为包括电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交互和立体式传播。

  实际上,正是因为纪录片传播媒介与方式的变革,为年轻人爱上纪录片提供了坚实基础。

  我们应该站在世界坐标系内来打量自己的作品,不仅让国内年轻人喜欢国产纪录片,而且让其他国家的观众喜欢

  相较于电视剧与综艺节目的休闲性,纪录片更强调知识性与趣味性。也正基于此,年轻人对纪录片的热衷,是他们洞察世界的方式以及获取信息与知识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在一些研究者看来,这种情况的出现,折射出一种新文化现象。

  纪录片能对年轻人产生深远影响,朱修阳表示,这就要求创作者一定要打开思路,“我认为,我们的纪录片生产,可以延伸至‘非虚构影像’的范畴。”

  在朱修阳看来,所谓的“非虚构影像”,指的是不单单将纪录片局限在真人真事的固有框架内,而是延伸至一切“纪实美学”,无论形式、内容都可以有更创新的表达,包括短视频、表演再现等方式。如此一来,纪录片创作天地可以得到更好拓展。

  张同道则更强调国内纪录片创作者要与世界接轨。尽管国内优秀纪录片团队在设备及拍摄技巧上,已经达到纪录片制作精良的水平,但张同道认为,国内纪录片在叙事方式、美学观念的更新上仍有提升空间。

  “我们应该站在世界坐标系内来打量自己的作品,只有这样,我们的纪录片才会既被国内年轻人喜欢,也被其他国家的观众喜欢。”张同道说。

  国内一些纪录片已经开启走出国门先河。腾讯出品的《风味原产地》被国外一家大型媒体购买,在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出,收到了良好效果,中华美食一时风靡世界各地。

  受访学者们表示,国内年轻人喜欢看“中国造”的纪录片,已经释放出了积极信号,也佐证了国内纪录片业几十年来的长足进步,“但这个行业仍须继续努力,最终让年轻人喜欢变成全球观众喜欢。”朱修阳说。

  受年轻人欢迎的纪录片主要集中在美食与文史两大类题材 其文化内核都关乎中华传统文化

  正如所有受访者都认同“东方时空”和《舌尖上的中国》在国内纪录片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一样,所有受访者也都认同“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爱看纪录片”这一观点。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原住民”,年轻人对数字传播媒介的利用了然于胸,这为纪录片的快速传播提供了可能。

  张同道表示,互联网所具有的互动性、互联网时代所容易形成的话题性,都为纪录片在年轻人中受欢迎奠定了技术基础。“以往在电视上观看纪录片,只是单向信息传递。现在则可以边看边写弹幕,弹幕又可以反过来引导年轻人对纪录片的理解。”张同道说。

  数字技术革新并不是年轻人爱看纪录片的唯一原因。从供给方来说,拍摄者对纪录片这一影像样态理解的深入,是纪录片收视率超越电视剧、电影和综艺节目,从那里“抢过来”年轻观众的最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后,国内纪录片创作者开始采用小切口、讲故事等更易于交流的叙事风格来进行创作,并在这一过程中融入了美学思想。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到《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精彩内容成为吸引年轻人的最重要原因。

  张同道认为,目前国内受欢迎的纪录片主要集中在两大类题材:一个是美食,一个是文史。虽然美食与文史这两大类题材内容是不同的,但实则其文化内核都关乎中华传统文化。

  也正是看到了纪录片对中华文化的传播作用,十年前,不论是央视还是地方电视台,纷纷开设了纪录片频道,这为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随着投资主体的不同,国内的纪录片也分化为不同类型,除了像《舌尖上的中国》《稻乡澎湃》等由电视台投资拍摄的纪录片外,目前还存在着独立纪录片、商业纪录片以及由互联网平台拍摄的纪录片。因为投资主体不同,纪录片也由此形成了多元化的内容与多样性的呈现方式,这也为年轻人的多元化选择提供了充足的“片库”。朱忠鹤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秦川牛“犇”跑出圈

  • 山东青岛:警用机器人亮相普法宣传周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1956年,27岁的林皋带领年轻教师和同学们从零开始,通过自行设计制作的激振和测振仪器设备,在我国率先开展大坝抗震试验。
2025-03-25 09:10
2024年财政收入恢复性增长,比上年增长1.3%。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方面,《报告》指出,推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5-03-25 09:09
在应用数学中心,来自东南大学通信、网络安全、电子、医学、制药等约10个学科的科研团队经常汇聚一堂,寻找交叉融合的合作点。
2025-03-25 09:05
日前,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以下简称“第五医学中心”)感染病医学部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张敏的诊室里,4岁小患者洋洋(化名)的父母激动地向医生连声致谢,
2025-03-25 04:05
在蛋白质设计领域,传统方法面临着诸多难题,如需要丰富的专家经验,且要经过数以万计的实验试错,时间长、成本高,这些问题长期制约着行业发展。
2025-03-25 04:05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联合海洋出版社有限公司和三六零数字安全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功开发了海洋垂直领域大语言模型——“瀚海智语”。该大模型已顺利通过专家评审,
2025-03-25 04:05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人类探索地球的征程离不开载人潜水器的技术创新。海底两万里,书写新传奇。
2025-03-24 12:09
3月20日至23日在海南三亚举办的2025种子大会暨南繁硅谷论坛上,智慧育种成为焦点议题,业内人士期待智慧育种破译“基因密码”,开启种业创新的新赛道。
2025-03-24 08:53
中关村论坛重大成果、《国家创新指数报告》和202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等一批科技成果、创新政策和权威报告也将在论坛年会期间发布。
2025-03-24 08:49
今年3月23日是第65个世界气象日,中国气象局、中国气象学会当日在京启动2025年世界气象日活动,发布2024年度“中国十大气象科技进展”。
2025-03-24 04:55
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日前在北京怀柔科学城通过国家验收。该设施是“十三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为生命科学研究和重大疾病诊治提供全尺度、
2025-03-24 04:55
青藏高原湖泊既对全球气候变化非常敏感,也对其有重要影响。我国科学家研究评估了近36年间气候变化给青藏高原湖泊带来的影响,结果发现,青藏高原湖泊对气候变化响应显著,
2025-03-24 04:55
记者22日从中国石化胜利油田获悉,我国油气勘探领域迎来重大突破——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济阳页岩油新兴油田亿吨级探明储量正式通过自然资源部储量评审备案。位于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内的新兴油田樊页平1区块,页岩层系石油探明地质储量达1.4亿多吨,技术可采储量达1135.99万吨。这是首个通过自然资源部评审备案的探明地质储量达亿吨级的页岩油田。
2025-03-24 05:25
国家能源局20日发布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4.0亿千瓦,同比增长14.5%。
2025-03-21 03:40
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6%和9.1%,有力支撑工业经济实现稳步向新向好发展。
2025-03-21 03:40
2024年12月16日,中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3-21 10:12
一颗青梅、一杯酸奶、一碟陈醋、一缸酸菜……中国人的餐桌上,常能看到酸味的身影。夏季气候炎热,人体出汗较多、胃口可能变差,适量食用酸味食物可以起到开胃、收敛止汗的作用。
2025-03-21 10:11
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一项开创性研究首次直接观察到了DNA开始解旋的瞬间,揭示了使细胞能够准确复制其遗传物质的基本机制。
2025-03-21 10:09
根据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的气候科学研究,2023/24年海洋表面温度的大幅上升虽然是异常现象,但用气候模型预测时并不全然意外。
2025-03-21 10:07
液体粉笔的研发让师生免受粉尘之扰,如今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刘垸村粉笔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村民眼中的夕阳产业焕发新生。实践证明,深耕技术创新,用好技术赋能,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能提高产品品质和性能,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2025-03-20 09:5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