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精雕细琢,“杜甫”再登台
首页> 文娱频道> 演出 > 正文

精雕细琢,“杜甫”再登台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09-19 14:40

  冯远征在剧中饰演杜甫(资料图片)

  “千秋诗史杜,独立自苍茫。”9月14日,以一代诗圣为题材的历史大戏《杜甫》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都剧场开启新一轮排练,并将于9月23日与观众见面,跨国庆假期共演出15场,满足节日期间的文化消费需求。

  《杜甫》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2019年创排首演的一部原创剧目,系编剧郭启宏继《李白》《知己》等作品之后,再次被搬上舞台的一部聚焦诗人命运的剧作。作品选取杜甫从“安史之乱”发生后直至去世这一段充满坎坷的人生轨迹,通过其波澜起伏的人生境遇展现诗人伟大精神世界。

  一部描写文人的作品,如何让它在舞台上讲故事的同时更有文化内涵,还要兼具可看性,《杜甫》为此做出了多种尝试。作为该剧导演兼主演,冯远征表示,该剧既有观众在舞台上看到的浪漫写意,让人仿佛置身于诗歌的世界,也有如第六幕“梦中梦”等层层空间之下,打破传统的叙事方式。

  为了完成好新一轮演出,把最好的状态呈现给观众,导演提前一个月就召集剧组集中排练。“排练不是恢复,而是要重新去挖掘人物,重新去理解人物。”冯远征说。虽然之前已经有两轮演出经验,但重新排练后,剧组仍然拿出时间进行剧本围读,一字一句精雕细琢,细抠台词。因为剧中对白并不是生活化的语言,而是带有半文言性质,如何让演员说得清楚、明白,让观众能够入耳、理解,十分考验功力。

  排练现场,既有观众熟悉的老演员,也有不少全新面孔。他们是一批刚进入北京人艺的青年演员,此次将在《杜甫》一剧中首度亮相。“通过参与这次演出,青年演员能看到北京人艺是如何创作的,这将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冯远征说,“我这一代就是由老演员带着,在舞台上摸爬滚打过来的,现在要带着年轻人,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能够成长。这是北京人艺‘传帮带’的传统。”

  尽管要全面调度整台演出,还要完成最核心的表演任务,但经过3年积累和打磨,冯远征对这部戏显示出相当的从容和自信。他也特意选择在排练厅以新的身份——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党组副书记,与记者见面,体现了他对戏剧舞台和演员身份的深厚情感。

  近日,冯远征已被正式任命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70年建院历史上的第五任院长,也是北京人艺有史以来第一位演员出身的院长。提及这个新身份,他表示这是一份责任大于职位的工作:“如何把北京人艺的优秀传统传承下去,把艺术风格保持下去,同时还要有创新,让人艺走进一个新的时期,是接下来我们要一起努力去做的事。”郑 娜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陆家嘴论坛在上海开幕

  • 坐着高铁吃烤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大力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
2025-06-19 19:13
在生命起源的奥秘中,胚胎发育始终是深受关注的谜题之一。研究发现,在小鼠胚胎发育到7.75天时,胚内、胚外层交界处出现一个独特的信号“洼地”——器官原基决定区(PDZ)。
2025-06-19 10:00
高校学术共同体是科学家精神的培育者、践行者、传承者,以科学家精神引领学术共同体文化建设、以制度机制创新推进科学家精神转化为学术共同体的行动自觉,必将推动高校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中做出积极贡献。
2025-06-19 09:58
今年麦收期间,各地积极应对高温炎热和多轮大范围降雨天气影响,高效调度机具,强化部门协作,加强服务保障,全力组织抢收,努力做到适收快收、应收尽收。
2025-06-19 09:56
干细胞储备耗竭及其引发的组织再生与稳态维持能力下降,是机体衰老和衰老相关疾病的关键特征。
2025-06-19 09:56
设立20多年来,创新研究群体项目有力支持了一批优秀学术带头人自主组建、带领研究团队开展创新性的基础研究。
2025-06-19 09:55
今年以来,DeepSeek“破圈”跻身全球人工智能大模型“顶流”,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入多个应用场景……
2025-06-19 09:53
海洋给人的传统印象,一是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二是靠天吃饭。渔民们世世代代出海撒网,找鱼靠经验、收成靠运气,虽然要受天气、季节、水文等的影响,却从不担心无鱼可捕。
2025-06-19 09:57
(记者魏依晨)记者6月15日从江西婺源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在多样性调查中发现了昆虫新属新物种——桂刺蛾。上饶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郭连金介绍,基于线粒体编码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I(COI)基因的分析表明,桂刺蛾属为单系群。
2025-06-18 10:23
几年前,我开始使用聊天机器人ChatGPT时,还觉得离通用人工智能(AGI)很遥远。我发起的研究项目正是围绕上述情况展开的,并希望构建一种只有智能,没有自我、没有目标,并且具有极有限行动能力的AI。
2025-06-18 10:22
揭示了蚂蚁的演化历史和蚂蚁社会系统的演化机制,并系统解析了推动蚂蚁社会行为、社会分工、社会组织结构演化的关键基因。
2025-06-18 10:20
“一个20平方米大的水池,他在那边赶,我在这边捞,下网好几次,才捞上来两条鱼。2022年底,东星斑养殖遇到严重的病害,特别是一批鱼连续10多代近亲繁殖造成品种退化,存活率低,市场效益不好。
2025-06-18 10:19
“当那些紫花的、圆粒的、矮茎的、皱荚的豌豆在园中悄然生长,孟德尔杂交实验里的一个个豌豆性状仿佛穿越时空,跃然眼前。这种遗传背景修饰主效突变的机制,为理解复杂性状背后的表型可塑性与遗传调控层级提供了一个生动案例。
2025-06-18 10:18
此外,团队还首次捕捉到热流下声子的“非平衡态”:在界面附近约3纳米的狭窄区域,声子分布明显偏离了平衡状态。”   高鹏进一步说,当电子显微镜化身为洞察原子热浪的“超级温度计”,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热操控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清晰图景。
2025-06-17 10:04
“此次发布的新产品,正在无人机物流、农林植保、紧急救援、城市空中交通等多个低空经济示范场景中进行前期测试。 欣旺达从消费电子电池领域的全球重要供应商起步,在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榜单上跻身前十,并在储能领域成为中国企业全球电芯出货量排名前十的厂商。
2025-06-17 10:03
近日,我国在光晶格钟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该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计量学领域权威学术期刊《计量学》,审稿人认为:“国家授时中心最新研制的锶光钟,实现了目前世界上第二小的不确定度光钟。
2025-06-17 10:02
荷兰奈梅亨拉德布德大学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运用人工智能(AI)技术,通过分析数千万次模拟生成的合成数据,成功训练出能解析黑洞奥秘的神经网络。
2025-06-17 09:56
在这项研究中,科研人员历经十余年攻关,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打造出“抗衰老版”间充质祖细胞。研究发现,这种抗衰老细胞之所以这么厉害,关键在于它们能释放一种叫“外泌体”的小囊泡。
2025-06-17 09:52
水利部近日印发《关于积极探索和规范推进黄河流域跨省区用水权交易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跨省区用水权交易作出总体安排和部署。
2025-06-16 09:55
可仅通过一个人的呼吸模式识别其身份,准确率高达96.8%。不仅如此,鼻部呼吸的这些“指纹”还能揭示个体的身体与心理健康状况。
2025-06-16 09:5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