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博物馆之城》跟随“探秘团”单霁翔李杰冯琳脚步 沉浸式感受寿文化
首页> 文娱频道> 影视综艺看点 > 正文

《博物馆之城》跟随“探秘团”单霁翔李杰冯琳脚步 沉浸式感受寿文化

来源:大众网2022-07-15 14:34

  由北京市文物局和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基因泉多肽修护面膜独家冠名、三元特约赞助推出的中国首档文博探秘类文化互动真人秀节目《博物馆之城》,将于今日21:00在北京卫视首播。

  首期节目中,由国家文物局原局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北京广播电视台主持人李杰,中国传媒大学毕业生、复旦大学研究生冯琳组成的“博物馆探秘团”组合顺利集结,为了探究文博行业的基础工作、深入了解文化、挖掘幕后故事,来到经过5年修缮、即将重新开放的北京艺术博物馆,分别到工程部、保安队、保洁部进行工作体验,并于此展开了“一草一木一建筑、处处栖居寿文化”为核心线索的探秘之旅。

  走近“三世佛” 走入《岁朝图》沉浸式寻觅藏身文物中的寿文化

  北京艺术博物馆万寿寺,栖居于历史长河,存留下无尽珍宝:金殿中三世佛,尽显光阴痕迹,却不改光彩依旧;阁前中道阶石,浮雕纹饰精细万分,饱受风雨却屹立如初;乾隆帝《岁朝图》,在尺幅之间,用笔绘记录下传世佳话……一草一木一建筑一藏品,都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与万寿寺姓名由来息息相关的传统寿文化。

  本期节目,“博物馆探秘团”单霁翔为了解万寿寺基础工作、深入探究藏身古刹寿文化,亲身体验工程部工作:尝试中华民族民间传统工艺的瑰宝“贴金箔”,为历经沧桑的佛像妆点面容、焕发新生光彩。在这个过程中,单霁翔与工程部师傅沈巍畅聊,获取到了寻觅寿文化“探秘之旅”上的一条重要线索——在三世佛身后灰尘里发现了掩埋的瑰宝。它们是如何留存在大雄宝殿之内的?对这一惊喜收获倍感兴奋的沈巍滔滔不绝。谈及在这批宝物中,竟发现了历史文物残缺祭文,穿越数百年时光的亲情感人至深,一字一句间,尽是万寿寺寿文化的生动体现。这批祭文是何人所作,背后又有怎样的历史隐秘等待揭开?藏在金殿之上的传奇将在本期节目中娓娓道来。

  中华传统文化之中的《岁朝图》是中国宋代皇宫开始兴起的绘画题材,新年伊始,古代皇帝常常借《岁朝图》表达祝愿,大多题材又寓意健康、长寿,与万寿寺的寿文化不谋而合。节目展示的这幅《岁朝图》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背后隐藏着与清朝名帝乾隆相关的秘密。这个秘密是什么,又是怎样为人所发现的?这幅《岁朝图》是怎样因缘际会归藏在万寿寺中?这些谜题都将在历史名寺的画卷传承之中一一解开。

  寿文化走过历史长河 因传承实现源远流长

  万寿寺地如其名,随处可见从古时流传下来的寿文化:建筑上的雕栏画柱、山门内的洪福齐天彩绘,乃至院内众多古树——寓意“家国永固,世代绵延”的槐树,“千秋万代,长盛不衰”的楸树,慈禧太后钟爱的海棠树,有“长寿”之意雌雄异株的银杏树……

  今时今日,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文物保护工作,满怀热情孜孜不倦让这份家族传承变为家国传承的王丹馆长,也很大程度上因为父亲的影响,作出了人生的重要选择。这种寿文化从古至今的传承,令人无比动容。

  文化的传承从不只要宏大的关注,更要从细枝末节处着手。为了让寿文化继续栖身于此,流传后代,“博物馆探秘团”李杰、冯琳体验了最基础的保安工作和保洁工作,了解到巡视、轮班值守和定时除草这些日常平凡的小事情是多么不可或缺。

  在“博物馆探秘团”的初始站旅程中,还有哪些未被提及的奇幻经历?寺中文物还有什么趣闻轶事等待人们的倾听?大家又会收获怎样的感悟?一切都令人期待不已。

  跟随嘉宾脚步,感受新生面貌,寻觅幕后故事。探秘之旅已经开启,所有谜题的解语,尽在今日21:00北京卫视《博物馆之城》,为你揭晓!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蛇年寻“蛇”:墨西哥羽蛇寻踪

  • 亚冬场馆提前“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期,我国“天关”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观测到一例伽马暴EP240315a,这是首次探测到宇宙早期爆发现象的软X射线信号,将为开展早期宇宙相关研究开启一扇新窗口。1月23日,相关成果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在线发表。
2025-01-27 09:44
日前,由机器人天工、天轶、小柒与现场主持人共同发布的,以“畅享科技 乐酷亦庄”为主题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2025年文商旅体发布活动,在北京智慧融媒创新中心举办。
2025-01-27 09:35
近年来,我国种业快步发展。从种子生产到App订单运输、催芽厂催芽作业、智能秧棚育秧、轨道车运输、智能驾驶插秧、田间水肥管理、App订单驾驶收获,我国已经形成科技范十足的种子生产链条,跑出独具中国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加速度”。
2025-01-27 09:34
乙巳蛇年将至,国家自然博物馆“灵蛇献瑞——2025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和升级焕新的基本陈列“脊椎动物的崛起”向公众开放,不少大朋友和小朋友在浓浓的年味中迎来一场科普之旅。
2025-01-27 09:34
车辆扎进山体,穿过17.5公里长的锦屏山隧道后,周遭终于从昏暗变得明亮,一座“地下城”出现在眼前——这里是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以下简称“锦屏地下实验室”)二期。
2025-01-27 09:27
快过年了,当很多人渐渐放下手头工作时,团队河南安阳育种站负责人阎俊研究员和往常一样出门了,目的地依然是他熟悉的育种田。
2025-01-26 09:19
1月25日,国家林草种质资源设施保存库雄安库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国林草种质资源设施保存体系基本形成,对于全面提升我国林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水平和林草种业整体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2025-01-26 09:17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王健团队与合作者展开研究,成功制备出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薄片器件,并在其中观测到零磁场下工作温度可达72开尔文的高温超导二极管效应。
2025-01-26 09:17
修复后的影片不仅没有划痕、噪点等老电影身上常见的“毛病”,而且质量比原片高很多,比如没有了威亚,色彩更亮,非常符合如今观众的观看习惯。
2025-01-26 09:16
110万吨!这是“中麦578”2024年的订单收购量。要知道,2024年全国小麦总产量是14010万吨,以此对比,“中麦578”的订单量相当于全国小麦产量的1/140。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我特别自豪!
2025-01-26 09:15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总量超过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3%,实现稳定增长,投入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
2025-01-24 10:01
“我们种植的是‘捷麦19’‘沧麦6002’,最高亩产已超过300公斤。”后仙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刘玉锁说,“‘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这首民谣道尽了我们过去在盐碱地里种粮的艰难。如今,科技引领让‘盐碱滩’蝶变‘米粮川’。”
2025-01-24 10:00
记者从国家统计局获悉: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为36130亿元,同比增长8.3%。我国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多元化投入格局加快构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为研发经费持续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01-24 09:58
在禁食或运动期间,免疫细胞(红色)迁移至胰腺并刺激产生胰高血糖素的细胞(橙色)来调节血糖,其中细胞核以蓝色显示。这表明免疫细胞不仅是抵御威胁的“战士”,还能像应急响应人员一样,在必要时介入确保机体的能量供给。
2025-01-24 09:58
1月14日,上海豫园灯会蛇年吉祥灯笼成网红文创伴手礼,其可爱的造型吸引众多游客购买。在十二生肖中,很少有谁拥有同蛇一样复杂的象征意味,兼具毁誉参半的双重文化色彩。秦汉以后,我们祖先对蛇的热情也并未减少,但属于蛇的正面形象的意蕴更多地被投射到龙身上。
2025-01-24 09:58
冰岛基因解码公司科学家完成了一项重要研究。他们绘制了一份人类基因组完整改组图谱,即详尽的人类DNA在生殖过程中混合方式的地图。
2025-01-23 10:19
考古人员在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城头山镇的李家岗遗址,发现彭头山文化时期“古稻田”遗迹,这将长江中游早期稻田的出现时间提早到距今8000多年。
2025-01-23 10:14
日前国际学术期刊《大气科学进展》上发布2024年全球海温变化研究报告:2024年全球海表平均温度、海洋上层2000米热含量再一次达到了人类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2025-01-23 10:09
日前,新疆农业大学科研人员李德强所在的研发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可注射水凝胶,并将其用于抗癌药物的负载,可显著降低药物副作用。
2025-01-23 10:10
呼吁更多的人转变观念,认识到从“能用”到“多用”再到“好用”的国内装备自主可控,对于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意义重大。
2025-01-23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