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兼容并包,国风音乐正流行
首页> 文娱频道> 演出 > 正文

兼容并包,国风音乐正流行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04-06 10:33

  2021年6月,在海南省海口市海口湾演艺中心,国乐大师方锦龙联手新九州爱乐乐团,融合古筝、钢琴、琵琶、二胡与打击乐,演绎“国潮”魅力。

  艺名为“等什么君”的邓寓君喜欢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国风音乐。图为她在演唱国风音乐歌曲。

  月色中,夜樱下,B站人气国风UP主墨韵、青年笛箫演奏家孟晓洁以及武汉本土新民乐乐团On Show Art等用古筝、笛子等乐器表演民乐《洵兮》《英雄之城》《醉花间》《青水之祈》……日前,在“英雄之城·大美武汉——相约春天赏樱花”2022武汉赏樱全媒体大直播中,樱花树下的国风音乐会带来唯美中国风,引得网友一片赞叹。

  从昔日古风圈小众音乐,到今日逐渐成为华语乐坛大众音乐的重要分支;从线上单曲分享,到频繁亮相综艺舞台,国风音乐以兼容并包的姿态,融合多元曲风,在听众尤其是年轻人中广泛流行。

  国风音乐源自古风歌曲,其作曲、作词、配器、舞美等都体现出鲜明的特色——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腾讯音乐数据研究院日前发布《国风音乐内容生态报告》指出,国风音乐富有极强的包容性,包括当代流行音乐的音乐元素和民乐、曲艺等传统文化元素,在重新融合创新后,华语流行音乐不仅具有传统元素与民族特色,还有更强的可塑性。

  依照不同表现形式,国风音乐可以分为国风乐曲和国风歌曲两种类型。

  《琵琶语》是国风乐曲的经典之作,许多专业人士与音乐爱好者以古琴、钢琴等乐器模仿演奏,并录制上传至互联网进行交流分享。由共青团中央等联合制作的《兰陵王入阵曲》也令人耳目一新,乐曲名称出自中国古代歌颂北齐名将兰陵王的歌舞戏,融合琵琶、大堂鼓、建鼓等民族乐器,通过嘈嘈切切错杂弹的琵琶乐、令人热血沸腾的雷鸣战鼓声,同时结合舞蹈和现代舞美灯光,让兰陵王骁勇善战的形象生动起来。《兰陵王入阵曲》赢得了众多年轻网络用户的喜爱。在以年轻用户居多的B站,该作品点击数超过1600万次,弹幕多达4.1万。

  新近出品的《芒种》《锦鲤抄》等国风歌曲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有着超亿的播放量。《芒种》作为中国二十四节气系列歌曲之一,以委婉动人的人声演唱为主,歌曲间奏部分加入古筝和小提琴的“对话”式演奏,并配以流行电音应用。全曲虽然融入了中外古今多种音乐元素,但丝毫没有违和感,曲风悦耳,清新活泼。

  古为今用的创作思路,让国风音乐的创作素材与表现形式更趋丰富。

  一部分国风歌曲吸收传统戏曲唱腔,大胆创新,收获大众喜爱。国风歌曲《赤伶》的歌词化用昆曲《桃花扇》的内容,表演者采用戏腔演唱,将流行音乐与戏曲元素巧妙融合。创作于2021年的《探窗》是一首以爱情为主题的国风歌曲,歌词凝练含蓄,富有古风意境。歌曲首发后,互联网涌现了诸多翻唱版本,其中上海戏剧学院学生采用京腔演唱的版本最令人瞩目,歌曲翻唱视频上传至短视频平台后迅速走红,播放总量超5000万,用户点赞量超250万,刷新了许多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戏曲的认识,也激发了观者模仿学习的兴趣。

  此外,从线上到线下舞台,国风音乐的表演也强调多元文化的融合和艺术表现形式的丰富。演唱者多装扮为古装形象,加以美轮美奂的古风场景渲染,愈发烘托出歌曲的氛围。

  不难看出,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将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将优质内容与创意舞台呈现结合,是“爆款”国风音乐深得人心的关键所在。

  不断出圈的国风音乐,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关注。数据显示,在数字音乐平台以“国风”为标签的歌曲中,有七成用户为“90后”和“00后”。而近年来多档国风音乐类节目的推出,让国风音乐走向更广阔的受众。例如,由广东卫视和山西卫视联合制作的竞演节目《国乐大典》自2018年首播以来,至今已播出多季,热度依然不减;酷狗音乐和优酷联合出品的音乐竞演真人秀节目《中国潮音》首播即引发关注。

  虽然国风音乐创作者渐多,但基于传统文化的创新探索并非易事,其创作与制作水准也难免良莠不齐。从播放量来看,《国风音乐内容生态报告》显示,2020—2021年度,播放量破亿的“头部”国风歌曲有51首,破千万的有251首,破百万的有920首。优质的原创国风音乐作品仍为数不多。

  不论是歌词化用诗词,还是旋律吸收戏曲元素,国风音乐的流行,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时代活力,也体现了民众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国风音乐不是几句诗词、几件民族乐器、几段戏曲唱腔的简单嫁接,而是在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内涵、掌握音乐创作规律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期待后续有更多优质作品,让国风音乐的“火”,不是一阵风。

  (文/李小莹)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科学报国正当时|从日常用品到尖端科技,高分子材料如何改变世界?

  • “楚风烈——安徽楚文化文物精品展”在沪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水利部近日印发《关于积极探索和规范推进黄河流域跨省区用水权交易的意见》,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跨省区用水权交易作出总体安排和部署。
2025-06-16 09:55
可仅通过一个人的呼吸模式识别其身份,准确率高达96.8%。不仅如此,鼻部呼吸的这些“指纹”还能揭示个体的身体与心理健康状况。
2025-06-16 09:52
2023年5月,依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建设的“文物领域核技术应用与装备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正式获批。
2025-06-16 09:50
6月14日,在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内,经重水堆辐照过后的钇-90玻璃微球顺利出堆,经检测,该批钇-90玻璃微球比活度等参数满足设计需求。
2025-06-16 09:50
新农人之“新”,不仅是身份上的“新来”之意,更在于他们的技能、理念、思维之新。
2025-06-16 09:49
2025年3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子午工程二期正式通过验收,建成了国际上综合实力最强的空间天气地基区域监测网络。
2025-06-13 09:45
前不久,一场人形机器人格斗擂台赛引发了全球关注。
2025-06-13 09:44
系外行星大气研究对理解行星形成、演化和宜居性具有重要意义。
2025-06-13 09:38
地磁暴,是由太阳表面活动引起的地球磁场全球性剧烈扰动现象。据中国气象局国家空间天气监测预警中心消息,受5月31日太阳爆发活动影响,北京时间6月1日14时至2日14时,先后出现了6小时特大地磁暴。
2025-06-13 09:37
中外科学家团队在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取得四足类足迹的重要发现,首次记录了华南白垩纪地层的哺乳形类及恐龙足迹组合。
2025-06-13 09:35
“如果你是一名文科生,将有机会学习数学和计算机,将来可能成为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生”,这是不久前,复旦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布会上传出的消息。
2025-06-12 18:17
一种新的神经细胞网络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2025-06-12 09:52
这一机器人仿生手灵感源于人类手部的生物智慧。
2025-06-12 09:46
冬虫夏草学名叫“中华线虫草”,其实是一种寄生蝙蝠蛾幼虫的真菌。线虫草在白垩纪就已经寄生蚂蚁的基干类群,学会了“操控蚂蚁”,而这类寄生蚂蚁的线虫草,正是如今最繁盛的一支。
2025-06-12 09:43
来自NASA的3位科学家分析了2020—2024年间坠落地球的523颗“星链”卫星在不同太阳活动水平的轨道变化。美国《商业内幕》网站报道称,很多科学家担心“星链”卫星可能会以人们尚不了解的方式破坏大气层。
2025-06-12 09:40
天气越来越热,我们中医院急诊西北角的药膳坊门前,同样“火热”。现在,“中医药+餐饮”在很多地方越来越火,药膳面包等产品吸引了很多消费者,也带动了更多人了解中医药知识和养生理念。
2025-06-12 09:37
中毒、缺氧、病原体侵袭……这些突如其来的“变故”会诱发生命应激反应。
2025-06-11 09:27
传统人工智能研究聚焦于物体识别准确率,却鲜少探讨模型是否真正“理解”物体含义。
2025-06-11 09:26
为满足小农户的粮食干燥需求,该所联合国内多家单位研制出智能化可移动牵引式烘干机。
2025-06-11 09:25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以满足企业绿色用能需求、提升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水平为目标,建设绿电直连项目。
2025-06-11 09: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