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天堂唱响《祝酒歌》 人间犹念“万泉河”
首页> 文娱频道> 明星 > 正文

天堂唱响《祝酒歌》 人间犹念“万泉河”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2-03-15 10:22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对于音乐界来说,这两天是非常悲伤的。

  3月13日17点25分,著名抒情男高音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中央歌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李光羲因突发脑梗在京病逝,享年93岁。仅仅过去半天,作曲家、原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吴祖强于3月14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4岁。中国音乐界两位泰斗级人物相继离去,引发了音乐界人士的集体悼念。有人说,“记住他的音乐,就是对人民音乐家最好的纪念。”虽然这两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离我们远去,但他们为中国音乐做出的贡献,他们努力严谨的专业态度,以及平易近人、积极向上的人生准则,都是后人极大的财富。

  李光羲

  “文艺工作者是革命齿轮上不可或缺的螺丝钉,我本人确实通过唱歌接受了革命的教育,歌曲本身只是艺术,被赋予了历史意义和革命意义后就变得不同了。”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李光羲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歌唱事业。

  李光羲1929年生于天津,1954年考入中央实验歌剧舞剧院。1956年,在周总理亲自指示的新中国第一部古典歌剧《茶花女》中,李光羲扮演男主角阿尔弗雷德,一举走红。随后,他又接连出演了《货郎与小姐》中的阿斯克尔、俄罗斯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中的连斯基,为各地观众所熟知。

  除了歌剧之外,李光羲还演唱了《祝酒歌》《北京颂歌》《周总理,您在哪里》《鼓浪屿之波》《远航》,以及许多中外歌剧咏叹调、外国民歌及艺术歌曲,为广大观众耳熟能详。

  专业严谨 活到老、学到老

  2010年,国家大剧院版《茶花女》上演,该剧由世界指挥大师洛林·马泽尔担任艺术指导和指挥,海宁·布洛克豪斯担任导演,丁毅、张立萍等担任主演。剧组特意把李光羲请到了国家大剧院观看排练和演出。“从1956年演到1984年,《茶花女》曾在2400个座位的上海大舞台连演20场,在天津2300个座位的第一工人文化宫连演39场,仅到1979年,这部西洋歌剧在中国的观众至少超过13万 之众。”当年,李光羲在排练现场回忆起自己的歌剧生涯,无限感慨。“《茶花女》搬上中国舞台,在当年是一件极为轰动的大事。从此,《茶花女》有了一个中国人独享的身份:中国人最熟悉、最亲近的西洋歌剧。”

  虽然至今已经过去12年,但男高音歌唱家丁毅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那次是丁毅从悉尼歌剧院回国之后,第一次饰演《茶花女》,由于李光羲是中国第一位阿尔弗雷德的扮演者,所以他们对这个角色有很多交流。丁毅透露,“我们对这个人物的理解有共识,声音都用的是意大利美声,表演要尽量靠近角色。”

  原北京青年报记者、乐评人伦兵在采访生涯中与李光羲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伦兵认为,李光羲是一位对艺术不断追求的艺术家,“我年轻的时候就是看李光羲先生的歌剧长大的,他的表演非常精湛。记得国家大剧院首次上演《茶花女》,李老师去看了,看完之后还给我打电话说他有很多感想,要写文章。他说每一次看《茶花女》,都能从里面学到很多东西,他应该就是那种活到老、学到老的艺术家,而且对于艺术非常严谨。”

  提携晚辈 尽己所能传播音乐

  很多如今早已成名成家的歌唱家都是听李光羲的歌长大的。

  歌唱家么红就是其中之一,她透露,自己刚毕业就到中央歌剧院工作,至今已31年,“这么多年来,李老师一直对我特别关心,我是听着他的歌长大的。”歌唱家戴玉强也对北京青年报记者说,“李老师是泰斗级的人物,我们后面几代人都是受他的影响,他是我们心中的偶像。”在他们看来,李光羲是个闲不下来的人,到晚年仍然活跃在舞台上,为传播和普及音乐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9年,由戴玉强出品、光荣歌剧团年轻演员担纲主演的沉浸式歌剧《茶花女》在京上演。戴玉强邀请李光羲前来指导,李光羲欣然答应。当时在现场,李光羲还和年轻歌剧演员分享了自己多年的心得体会,“歌剧是戏,戏是生活,把生活研究透了才有根据,才能让观众感动。”李光羲建议年轻歌剧演员不光要把握好唱腔,还要学一点形体和舞蹈:“在演出的过程中忘掉自己,你就是那个角色。”

  戴玉强表示,李光羲不光在业务上精益求精,他的生活态度更“让我们感慨和羡慕”,“他一直有运动的习惯,游泳、骑车、走路。他生活中特别低调谦和,从没把自己当成艺术家,都是自己骑自行车来参加活动。他对专业的努力钻研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特别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吴祖强

  从根据阿炳二胡独奏曲改编的《二泉映月》,到根据刘天华原作二胡曲改编的《良宵》,从参与创作琵琶与管弦乐队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再到《曲式与作品分析》等多部教材和文集……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吴祖强是个不可忽略的名字。

  吴祖强1927年生于北京,1947年进入南京国立音乐院理论作曲系学习,师从江定仙。新中国成立后,吴祖强成为首批留苏的三名音乐专业学生之一,与指挥家李德伦、女高音歌唱家郭淑珍一同赴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留学,回国后在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78年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1982年任院长。2019年6月,由吴祖强作词、杜鸣心作曲的《万泉河水清又清》入选中宣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优秀歌曲100首”。

  留苏归国 从未离开过讲台

  在创作方面,吴祖强创作了管弦乐、协奏曲、舞剧、大合唱、室内乐、独奏曲等各种体裁和形式的音乐作品,其中最为观众熟知的是与杜鸣心合作的中国舞剧《鱼美人》,以及与杜鸣心、王燕樵、施万春、戴宏威合作的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此外,吴祖强与刘德海、王燕樵合作的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与刘德海合作的琵琶与管弦乐队音诗《春江花月夜》也广受欢迎。他根据阿炳二胡独奏曲改编的《二泉映月》《听松》,以及根据刘天华原作二胡曲改编的《良宵》同样是久演不衰的经典作品。

  吴祖强的这些交响乐作品,以西洋管弦乐技法表达民族情感,完美的艺术形式与深度的思想内涵相统一,充分体现了民族的魂魄,成为了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虽然著作等身,但吴祖强最为骄傲的是这一生他从未离开过讲台。吴祖强曾担任中央音乐学院的副院长和院长,在任时间加起来长达11年,为世界培育出了许多的优秀音乐人才。他的教学生涯持续了50多年,创作反而成了他的业余工作。吴祖强留学回国后回到讲台报效祖国,他把在苏联学到的西洋管弦乐技法系统地引进中国的音乐教学,编著出版了作曲技术理论教材《曲式与作品分析》及其他一些译著,这些教材被几代音乐学子使用。如今《曲式与作品分析》一书在内地和港澳台地区已出版了十几万册,荣获国家高等院校优秀教材奖。他的音乐创作与教学,为中国主流音乐文化的创建立下卓著的功勋,推动了中国交响乐创作的发展。

  作为吴祖强的学生,作曲家郝维亚非常清楚老师的想法,“他是一位作曲家,但是他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骄傲地说,他这辈子没有离开过讲台。”

  对待专业认真的态度令人难忘

  从1989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本科,到博士毕业,郝维亚跟吴祖强学了十年作曲。吴祖强留给郝维亚最深的印象是严谨。

  “严格意义上讲,我是他最后一个本科生,从我之后,他就只收研究生了。严谨可以说体现在他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郝维亚还记得,有一次上课的时候讲起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三交响乐》,吴祖强从书架上抽出这部作品的总谱,上面密密麻麻做着记录,“他告诉我,当时这部作品首演的时候,他就坐在肖斯塔科维奇的背后,目睹各种细节,很难得,老师那种对待专业的认真态度,至今让我很难忘。”

  学生成长的点滴,吴祖强都记在心里。每当郝维亚创作出新作品时,吴祖强都会到现场听,并提出各种建议,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14年。2014年,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上演郝维亚创作的歌剧《一江春水》,而彼时的吴祖强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但他坚持坐着轮椅专程到上海看完歌剧首演,“当时我就有一种感觉,老师以后恐怕很难出门了。”于是那次,郝维亚特地带着吴祖强到外滩和浦东看了看,那也是老人最后一次出远门。本组文/记者 田婉婷 统筹/刘江华

[ 责编:张晓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开往春天的列车

  • 污水变资源 微藻“显神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能源局20日发布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4.0亿千瓦,同比增长14.5%。
2025-03-21 03:40
今年前两个月,我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6%和9.1%,有力支撑工业经济实现稳步向新向好发展。
2025-03-21 03:40
2024年12月16日,中国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3-21 10:12
一颗青梅、一杯酸奶、一碟陈醋、一缸酸菜……中国人的餐桌上,常能看到酸味的身影。夏季气候炎热,人体出汗较多、胃口可能变差,适量食用酸味食物可以起到开胃、收敛止汗的作用。
2025-03-21 10:11
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的一项开创性研究首次直接观察到了DNA开始解旋的瞬间,揭示了使细胞能够准确复制其遗传物质的基本机制。
2025-03-21 10:09
根据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的气候科学研究,2023/24年海洋表面温度的大幅上升虽然是异常现象,但用气候模型预测时并不全然意外。
2025-03-21 10:07
液体粉笔的研发让师生免受粉尘之扰,如今湖北应城市黄滩镇刘垸村粉笔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村民眼中的夕阳产业焕发新生。实践证明,深耕技术创新,用好技术赋能,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还能提高产品品质和性能,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2025-03-20 09:54
今年春节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研究员黄家兴就跨越3000多公里,从北京来到云南沧源佤族自治县,开启新一年的追花之旅。跟着帮扶团队,蜂农李光强学到了真本事:以前有蜜就割,蜜蜂饿肚子出逃;现在留蜜补蜜,提高采蜜效率。
2025-03-20 09:53
对人性温度的感知,对多元价值的判断,对公共利益的坚守,这些人类独有的认知维度,是AI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
2025-03-20 09:52
从燧人氏钻木取火,到墨子提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朴素理论,再到牛顿用棱镜分解白光揭示光谱的奥秘,光始终是科学与技术演进的见证者。进入21世纪,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迎来了全新维度——光经济。
2025-03-20 09:49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在国家卫生健康委19日举行的“时令节气与健康”发布会上,专家提醒,春分时节,昼夜平分,公众要注重规律起居、保证睡眠、均衡寒热饮食、适时添减衣物。
2025-03-20 09:40
近日,国内首款碳-14核电池原型机“烛龙一号”发布,这标志着中国在核能技术领域与微型核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2025-03-19 10:24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日公布2024年全球知识产权申报统计数据。中国申请量为70160件,同比增长0.9%,仍是申请量最大的来源国。
2025-03-19 10:20
先优化人员分工,过去按天计工时,改为了以量计价,鼓励村民优化流程,提高效率,用人成本降低了20%。
2025-03-19 10:19
近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自2025年9月1日起施行。
2025-03-19 10:15
首次揭示了植物新型广谱抗病天然产物——芥酸酰胺及其抗病机制和化学防御策略,对于开发新型绿色无害农药、减少细菌病害、保证植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25-03-19 10:14
包括加快人工智能(AI)大模型迭代升级、推出AI应用新产品、加快开源步伐等,进一步竞速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赛道,优化人工智能落地应用体验。
2025-03-18 09:13
上海、浙江、广东、四川等地中小学也在积极开发人工智能教育资源、构建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并已取得一定成效。
2025-03-18 09:13
日前,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及合作者在重离子治癌微观机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3-18 01:55
日前,记者从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该保护区与湖北博得生态中心科研团队在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一个蜘蛛新种——官山伪遁蛛。
2025-03-18 01:55
加载更多